判断是否有“35岁职业危机”,看这4个字,真的很准!
发布日期:2022-08-17 22:12 点击次数:69
判断某个职业是不是有“35岁职业危机”的方法很简单,看这个职业能不能套上“德高望重”这个词。
例如:医生、老师、学者、艺术家等。
但很少听到,德高望重的程序员、产品经理、客服…….
网上看到的这张图,貌似是挺有道理的。
图片
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家里装修,看到的一个事情。
1
装修工人的订单
家里不是在厦门或其他大家能叫得上名字的地方,一个十八线的小镇。
在镇上的房子装修的时候,装修工都是我爸找的朋友,或别人推荐的专业工人来做的订单。
铺地板的、砸墙壁、刷墙壁、装门窗、弄大理石门槛等,每个地方的工种都不一样,叫的工人也都不一样。
但无一例外,这些人都是通过推荐,或去别人装修的房子里看到,觉得手艺不错,加的联系方式获取的资源。
这些工人他们并没有归属于任何一个装修公司,而是通过这样零散接单的方式在获取报酬。
据说铺地板技术最好的那个人,订单已经排到了半年以后了。
我算了下他的收入,铺完地板大概一个月时间,总费用1.3万左右。这样算下来,收入也和白领差不多了。当然,他们的工作时间可能是30天左右。
但他们是早上9点上班,下午5点多,6点下班,
仙乐飘飘这样折算,收入也是可以的。
另一个油漆的工人,刷一片墙,大概2小时,总共刷3遍,总价格大概600左右。如果但看这个收入,月薪折算下来大概是1.6万。对于小地方的收入水平,远高于工厂里面的三四千块了。
或许这也是为什么这些人都是直接开车去工地的原因之一。(其中一个是为了运输材料方便)
2
职业势能积累
其实这些装修工人的单子,都是来源于口碑推荐,或资源的沉淀。
新家的装修,一体化设备其实就是沉淀口碑的载体,一个新家搬迁进去,势必会有很多亲戚朋友参观。一旦装修的好,也是一个社交货币展示的环节。
会主动告诉别人,这个地方找了最好的师傅,那么就会形成一波推广。
要是朋友刚好要装修,也会主动问,自然也会有一波推广。
家庭装修的载体和自媒体的图文、视频沉淀很像,传播虽然不广,但精准,并且有一对一推荐,成功率会比较高。
在这样的推广当中,他们的“业绩辐射”范围自然会越来越大,接触到的客群也会越来越大。
这样也就可以出现前面提到的,订单排到半年以后的情况了。
3
个人不再属于企业
早在16年事,圈圈就写到过一篇《未来,我们将不再属于任何一个企业》。
装修工人的口碑接单模式,和资讯顾问的合伙项目制,或自有职业者的工作方式很像。
都是通过独立IP接单的方式进行生存。
由于企业的优胜劣汰,以及更多的考核、层级、约束关系,或许会有越来越多人,从企业里走出来。
去做一个独立接单的工作,通过自己的渠道和能力,在不借助任何企业的环境中,获得订单,并转化为收入。
这样的工作机会,会给人更多独立自主性,当然对能力和自律性也会要求更高。
但对于希望获得自由,展现自己更多想法的人来说,将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。
-End-
未来,我们或许都将为自己工作。
▼ ▼ ▼